当前位置:孝德大讲堂 - 善之源(二)


善之源(二)
原创:王志祥 发布者:宿城孝文化 阅读次数:3370 日期:2018-05-23

二、善文化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的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善文化是人类认知认同的精神追求,是一股仁爱至极的正能量,是一种崇高的期待和向往,是立国之精髓,是为人之根本。大家也许知道,世界上的精英,全世界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在1988年于法国巴黎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到孔夫子那儿去寻找智慧”。联合国早已将孔子树立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赫然写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内,他的八字箴言被奉为世界上的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点,被作为世界人权的基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由此不难看出,世人道出了一个共同心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救中国,也能够救世界!

中华文明起源于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的心性、生命、社会和人生的学问。“思以其道易天下”是说,古之圣贤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即“道”来改变天下,说白了,他们建立学说,提出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问题非常重视,那就是人文。《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说止于文明的就是人文。止,是说人之为人应当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有秩序,有规矩、守礼节。由此可见,人文是个关乎人的本质、人之根性的问题。用一句哲学话来说,这是一个使人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的问题,古人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你要懂得“止”在一个地方,不能乱来。中华传统文化明确要求人们要“止于至善”。所以才有了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头的那几句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意思是说作为领导对下属就应当仁爱,作为下属就应当对领导恭敬,作为子女对父母就应当孝顺,作为人父就应当对子女慈爱,人与人交往就应当相互诚信。不管什么身份都要善良诚信去为人处世。儒道佛三家所宣扬的学说皆为“止学”;都重视人的心性之学,生命之学,人生之学,止于至善。然而三家又都以他们的方式、方向来阐扬其各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儒家的伦理精要是“仁爱”之德;道家的伦理精要是“慈柔”之德;佛家的伦理精要是“慈悲”之德,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社会、历史、自然以及他人的诸重关系,否则你就不是现实意义和真实意义上的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多一点敬畏,多一点真诚,多一点忏悔,多一点感恩,多一点善念善行,如此,你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的。儒道佛都是生命之学,都是慰藉我们的心灵之学,儒之仁爱,道之慈柔,佛之慈悲,表征的都是一个爱的精神,指向的都是一个至善的境界。只要人们有了真诚之爱,自然之爱,博大之爱,一定能化掉一切怨忿和仇恨,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真善美”的世界。

儒家积极探寻的是人性之源。认为人之性是由天地自然赋予的。孟子认为人的天性与禽兽的天性差别很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就是一点点,一点点良心,就是同情心。即“天良”,是天生俱来的心,非常纯洁,非常珍贵。然而,当人们进入社会领域,极易受到后天不良环境的污染,“天良”一不小心就会丢掉跑掉。大家想想看,作为人之为人的东西丢失了,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所以,如何使它不丢失不跑掉,就成为整个儒家学说要回答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孟子在吸收古人思想的同时加以思考,提出了两种方法亦可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存”,一个是“求”,他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意思是,我们做学问、做任何职业的人学到最后,做到最后,其目的就是要把良心好好保存住,如果跑掉了,就要想办法把它寻求回来。否则就算你才高八斗、家财万贯也毫无意义。

善,源于人的本性

什么是人的本性,古人讨论研究几千年了,但说法不一。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辅相承。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比较好听,入耳温柔。人在降生之初,每个婴儿的心都差不多,都很纯洁,都很善良。有谁见过凶恶的婴儿吗?但婴儿期很短,赤子心很快就会消失,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心就逐渐分出大小、黑白、善恶了。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良种子,也有恶的花,母亲唤醒善他就善,唤醒恶他就恶,十岁之前,母亲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孩子会把母亲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还会放大多少倍。孩子一切良好习惯都是从点点滴滴养成的。十岁之前基本形成了。儿童这颗纯洁的良心需要有教养的母亲来滋养唤醒的,养大、养好这颗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是人之初的本性。如同身上的四肢一样,称为人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说世人谁能坚守充实这四种德性,就可以保四海安天下,如果不去激活这些善良的心,教不好、学不好、做不到的话,在家都不能赡养侍奉父母,就走不好人生路,就会怨恨恼怒烦,就会出毛病惹麻烦,让父母身心不安。这就是家教门风的失败。

何为“七情六欲”?《礼记·礼运》中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七种不学就有的本能感情,就叫人情,即“七情”。六欲:生死耳目口鼻都是人的生理需求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纯洁善良的,但是后天有太多的生活、生存的实践经历,有向善和向上的教育培养,但也会有太多不良习气环境的诱惑薰染。因此就会有人情中的贪婪和六欲中的过度。“情有利欲,性有仁也。”性与情是一组平衡,人要用善良的本性去制服、节制过多的七情六欲。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欲壑难填。

“食色性也”与“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人性即人的本性天性,属于人的本能。国学大师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说,猫有猫性,狗有狗性,狼有狼性,牛有牛性,人也该有人性。人性是全人类所特有的。什么是人的本性?首先,“食色性也”,用“色”字显然指人不是指禽兽。因为禽兽称“发情”,不称“好色”。每个人都有肉体,有肉体就和其他的动物同样有兽性。但有的不一样。禽兽发情有季节,为了繁育后代。而人类好色不分季节,不分时间,没完没了。禽兽掠食只为吃饱,为了保全性命。人的食欲却不仅仅是图生存,还图享受,不仅要吃饱,还讲究美食。孔子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与色,人之大欲。其次,禽兽的食欲性欲是良知良能,是本能本性天性,连蚂蚁都会做窠,蜂酿蜜,狗守门。人也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过它们。因为人的 “四端”说,人性中天生就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心,称良心。如果保不住良心随它消失,就和禽兽一样了,只有良知良能了。用人的“灵性良心”区别“良知良能”。所谓“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所谓良心是社会认可自己认同的行为规范,是仁义之心。“灵性与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二者。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的,不和谐的两方必然会引起矛盾,就要斗争,有斗争就有胜负,制服或消灭对方,形成统一,然后又斗又和,有内因也有外因,不断反复地清洗污染,一生都在清洗,一生都在唤醒,一生都在修剪身上的枝枝杈杈,目的是使“灵性良心”长大,使道德心强大,明辨善恶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人,排斥恶与伪,走好人生之路。

私心是人的本性吗?什么叫私心?就是为自己打算的念头,有利己之心和行为,私心,是满足私欲的心,私心内在原动力是人的私欲。比如食欲、性欲、物欲和爱美之心,还有求生的欲望,怕苦怕累怕危险、图快乐、图享受等。每一个正常人都会积极主动、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最基本欲望。这就是所谓的私心,私心是人生最原始最朴素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以上行为,岂不是病态、植物人或是木偶?私心是人的必要的本性和本能,没有私心,不能生存,私心属于褒义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私心是平常心,是生理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同时又含有同情心和礼让之心即良心。但人的私心不能放任膨胀,不可过分出格,需要自律他律节制管控,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私心与自私心、贪心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自私心是偏激的错误的不明事理的表现,自私自利讨人嫌,对人生成长不利。自私心过分了就是贪心。人累人烦都为钱,万恶之源都是贪。“面有双恶鸟,胸有三毒蛇。”贪心贪婪是损人利己的,越过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是恶劣的,必须抨击、惩罚制裁。控制人类的欲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我们可用以上“三心”照一照自己属于哪种心?

与人相处,别总想着欺谁、骗谁、算计谁。奸诈胜不过忠厚,阴险敌不过善良,算计他人会坑害了自己。与人相伴要总想着帮谁、念谁、维护谁。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能为别人付出的人,是天下最厚道、诚善的人。人活一世,美丑无所谓,惠心妍状,身心健康,善良心地才最美,再漂亮没有教养不知感恩,不去孝敬父母尊师敬贤友爱亲邻,也是人渣一个垃圾一堆。有忠有孝有情有义,必有回馈;以心换心,以仁待人,必有相随。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走到哪里都别忘了怀善心、做好人、行好事,到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人,一定要有良心!

二十年前的乾天酒厂,生产靠贷款,经营靠欠税,销售靠赊欠,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况。为什么还能在洋河、双沟等诸多知名酒厂的夹缝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成长壮大起来?

谈笑风生世间事,不道人间巧合多。我有缘见证了前前后后的一切。关键一点就是要有一位德才兼备、有胆有识的领头人。当家人带好头,企业才有奔头。思想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根源是“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德行善举是人生唯一不败的投资,这是事物发展的因果定律,也是黄金法则。当年,以张建良同志为首的乾天人,面对困境,锐意进取,不忘初心,诚信经营,秉承“差异乾天、品质乾天、文化乾天”的发展战略,走“特、优、美、长”的发展之路。乾天人不“安于小成,狃于近利”,始终不渝追求“品类、品质、品牌”和质量至上的社会担当;他们坚守“崇道兴业,幸福生活”的企业价值观,以敬畏之心传承古法酿造固态发酵生产工艺;他们倡导“饮酒健康、健康饮酒”理念,弘扬“德行天下论酒道,品酒品人品沧桑”的酒道文化;他们兼收并蓄,精益求精,用心(用良心),用情(用真情),用德(用道德)来做酒,做真酒,做好酒,做价廉物美的酒,做老百姓放心喝、喝得起的酒。人间正道是健康,喝酒就喝芝麻香。

在张建良同志带领下,几十年来的岁月嬗递,二十年的创变之路,可谓一路辛苦,一路歌。近几年来,乾天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表彰,现已发展成为宿迁地区第二大白酒生产企业、江苏省白酒行业骨干企业、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国家AAA级景区、江苏省食品行业优秀品牌企业、国家级放心酒工程示范企业。研制开发的芝麻香型白酒,开创了中国绵柔芝麻香型白酒的典范风格,并荣获“中国白酒香型品类领军品牌”、“中国白酒大师十大创新产品”、“中国酒业品类创新贡献奖”、“中国酒业青酌奖酒类新品”、“江苏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张建良同志也从八十年代洋河酒厂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国家级白酒高级酿造师、品评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技术委员会委员。有梦就有舞台,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今的乾天集团,继往开来,脱颖而出。厂区布局合理,优美雅致,桃红柳绿,四季如春,生机勃勃,焕然一新。公司用地500多亩,年产优质原酒万吨以上。古黄河绵延的清澈滋润着酒厂两岸的万物生机,厂区南北相映成趣,欣欣向荣。乾天集团正在着力打造具有中国酒业文化特色的“三馆”(乾隆江南酒道馆、乾隆江南窖藏馆、中国乾天酒文化博物馆)、“二园”(乾隆江南御酒庄园、中国乾天酒文化科研体验园)、“一基地”(中国芝麻香型原酒酿造基地)工程,努力书写着明天的辉煌篇章。

我国有“真学问”和“大学问”的独特称谓。所谓“真学问”,是指与人性和生命打通的学问;所谓“大学问”,是指天人之学。所以,中国古代的学问是要上升到“经济之道”的高度来谈的,即“经天纬地、济世安民”之道,离开生命之学问,不是真学问,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使我们大家明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心性修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儒家千辛万苦地探寻和论证人性之源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要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原则,天有天道,人有五伦。《论语》中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等等。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体会、感受到自然规律和秩序的存在,与此同时,古代圣贤通过长期的学习观察思考,得出了人类社会要保持和谐所需的人际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陆续地系统地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如果要对儒家整个学说作一个精要概括的话,那就是“仁爱之德,忠恕之道”。二人为仁,人与人就应该彼此相爱,“仁者爱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表示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儒家所说的爱,精神实质是尊重、平等、宽容、自由、给予。他们把这些道德诉求用“忠”和“恕”两个字概括,合称为“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即为“忠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道”。由此可知,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规定“爱人”的原则。在“忠恕”二道中,孔子又更加重视“恕道”,人生可以终身奉行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心谓之恕”它要求人们要有宽容的胸怀。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同情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等等。恕道的内丰富深厚,外延天高海阔,志存高远,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诠释到位。正如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严复、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等老先生对孔子的“八字真言”赞不绝口。“终身可为者惟恕”。“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当代孔子叶圣陶大师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学习研究人的本性,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血肉之身”,养成“义理之身”、“灵性良心”。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知过改过,完善自我。学以知过,习以改过;改过自新,辞旧迎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养正气、积善念,当好人,做善事。人生的功名富贵都是从道德修养上变现的。这正是儒道释三教的初衷。曾国藩有一幅楷书条幅,也是伴他一生的座右铭:“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足见他的志向、信心、大气和定力。心的力量很大,信心也叫天力,信心就是福气。“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人最难的事情就是承认错误,检讨错误,改过自新。行善积福,先需改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先生,一生养成读书学习悟道思考的良好习惯,1839年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自己55岁的人生阅历和自己的修养标准,写下了具有哲理性的“十无益”人生警示:“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劫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十无益”贯穿着独善其身的光芒,让人深刻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人处世的准则,如沐春风之感。他提出了对一个人的考量,必须以善为基,以德为先的原则,它作为留给后人的十个善意提醒,体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理念,让人不断受到鞭策和警醒。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远邪道,走正道。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良莠不齐、三六九等,都是有原因的,是有因果定律的,大家都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易经》等经典中找到答案。

人生没有彩排,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命运只有自己掌控,别人掌控不了,人生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自己造成的。成熟了,就用微笑来面对吧!


友情链接

宿城孝文化官网(Official Website): sqscxwh.91city.com sqscxwh.c.91city.com 282509575.c.91city.com
©2017 宿迁市宿城区孝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17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