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孝德大讲堂 - 清明时节忆亲人


清明时节忆亲人
原创:卢保民 发布者:宿城孝文化 阅读次数:2563 日期:2017-04-04

路边的杨柳抽出了新绿,麦苗儿更加青葱;春雨不断地飘洒下来,笼罩在青纱雨雾般的苏北农村,秀美如画。

    一年一度秋风劲,每逢佳节倍思亲。寒食节至,人们虽然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时候也不会“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在,有的甚至千里迢迢忙着祭扫、竖碑,怀念、追思自己故去的先人。

    能够亲眼看到父母美滋滋的吃上自己奉上的食物,穿上自己送上的衣服,是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享受。让父母幸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可是这对我而言早已是一种奢望……

     还是我不谙世事,读高一的时候,1973年冬,我的母亲就病逝了。这对于我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这种感觉只有在青少年失去母亲的人才能有那种体会。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经常接济周围生活困难的人。60至70年代,农村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挣8分至1角钱,而我们家当时只有四口人,父亲原来是侍岭中心校第一任中心校长,只因不是党员,后来只能做完小校长,但工资从五几年一直是51.5元/月。我的母亲和小姑做缝纫每个月也能够赚到100多元。当年整个杨集就我们家有一辆“凤凰”自行车,可以说,借自行车的人每天都要排队。群众做衣服,我的母亲看到贫困的就不收钱,谁家没有吃的,到我家借粮食,上次借的没有还再来我母亲仍然借,帮助别人,接济穷人,是我母亲一生的习惯。受母亲的影响,我小时候看见人家小孩饿了都学会拿小点心给人家小孩。有人家小孩没有衣服穿,我母亲就将我穿小了的但很整洁的衣服送给人家。我们一个生产队杨敏家,每天只喝稀饭,我就把家中的小麦煎饼拿去给他们吃。后来长大了,我也经常帮助别人,这种美德,都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母亲一生没有和任何人吵过一次架,有时受点委屈也只是偷偷地流泪而已。孝敬我们的祖父母,善待周围人。因为长期刻苦自己,勤劳助人,染上肺结核。她没有读过一天书,在扫盲班学的竟也认得不少字,而且写的很漂亮。她虽然只过了43岁,但短暂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杨集街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她的为人。母亲走了!“惊闻本人失亲娘,举街老幼尽哀伤;松柏枝头花如雪,长街二里泪千行。”

    天下的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吃,每次母亲站在门前等我吃饭,我就像小鸟归巢一般撒欢。

    母亲总是想让自己的子女穿得最暖,读高中时,每次临行,母亲总是依依不舍的给我正衣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而我再也没有“报得三春晖”的机会了。

    母爱是伟大的,我那时候经常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和“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也白发鬓鬓”,所以能够常回家看看,听妈妈的唠叨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只能在清明时节带上孩子到母亲的墓前祭扫。路上女儿看着抽出新芽的杨柳,好奇地折一枝,摇着,欢呼着;“春天啦!春天啦!”一个春天接着一个春天,一连过了27个春天,我又失去了一位亲人父亲。

     父亲1950年毕业于运河师范学校,刚开始分配在宿迁支口探楚学校,父亲教学认真,兢兢业业,又是正规师范毕业,所以3年后就做了小学校长,到了60年调任侍岭中心小学校长,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一直没有入上党,65年被降为杨集小学校长。父亲任劳任怨,对教育工作一生热爱、执着。

    小时候父亲对我要求极严,连下汪洗澡都不许;用蓝墨水涂在我肚子上,蓝墨水很容易被水稀释,如没有了就要打屁股;作业不认真就扭耳朵。所以我读高中的时候还写过一首诗:

    揪耳朵的是父亲

    打屁股的是父亲

    为全家而奔波的是父亲

    为了培养下一代

    付出多少严和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歌颂父亲的名篇;父爱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因此才有严父慈母之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愿我们在清明时节,送点纸钱给仙逝的先人,沽一壶酒给健在的父母,让他们沉浸在大爱大孝的杏花村吧!(卢保民写于2017年4月4日清明节)

 

 


友情链接

宿城孝文化官网(Official Website): sqscxwh.91city.com sqscxwh.c.91city.com 282509575.c.91city.com
©2017 宿迁市宿城区孝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17404号